︿

薪火相傳以成繁星的世代傳承-蔡清彥

2015-05-07

文/校園實習記者陳昱昊

文/校園實習記者陳昱昊
圖/工業技術研究院提供

捐助獎學金一直是中央大學接受外界資源以轉化為培育內部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為了培育更多年輕學子,於2013 年獲頒中央大學名譽博士的工業技術研究院董事長蔡清彥,今年度提供一筆豐厚的助學金予中央大學校方,運用於獎助學生出國留學, 希望藉此鼓勵學生走向國際、增廣視野。

 

曖曖內含光 
中大的專業與情誼

 

曾在中央大學大氣系、客家學院授課,並擔任科技講座教授的蔡清彥認為,中央大學與自己的連結,更多了一層人與人的親近性。蔡清彥回想當年從政務委員退休後立刻被當時的劉兆漢校長、以及後來的朱雲鵬教授強力招攬,而於多年後重返教職,更與中央大學結下許多難忘的情緣與回憶。為了回饋學校、嘉惠學子,所以捐助獎助學金,希望可以栽培更多優秀的人才。

蔡清彥表示,這樣的回饋只是一個拋磚引玉的過程,「中央大學值得更多的資源投入。」在現今臺灣強調的通才教育架構下,中央大學是被低估的一塊瑰寶,學校含有許多外界較少看見卻精湛的知識內涵,因此蔡清彥希望藉著自己的行動,可以吸引更多企業主看見這個擁有特色化專業研究團隊的學校。

 

經驗累積傳授 
開花成樹庇蔭新苗

 

談到生命的核心價值,蔡清彥表示,「無論生命或是文化,都是在過程中一代傳承一代的交棒。」現在年輕人需要的是更多的機會以及資源去成長與創造。蔡清彥認為,包含他自己在內以及其他事業有成的企業家們,正是應該扮演此一傳承與交棒的角色。所以他除了捐贈助學金外,同時也參與了臺灣玉山科技協會舉辦的「小玉山實習生計畫」,透過親自擔任業師分享人生經歷,並指導這些學生學習企業運作的實務經驗,希望能夠把自己的精神與涵養,傳承給更多未來的棟樑。如同當初工研院在 1976 年率先送出一批菁英工程師至海外學習半導體的技術,使臺灣能於 80 年代後相繼培植出如台積電、聯電等半導體大廠,奠定了臺灣IC 產業起飛的基礎。

生於斯、長於斯、更應愛於斯,就像李國鼎先生與孫運璿先生過去為了臺灣科技環境鋪路一樣,「當時六十多歲的前輩們,給我們那時在 30、40 歲時很大的幫忙,讓我們成就了現在的成果。所以我們這一代應該要幫助現在20、30 歲的年輕世代!」蔡清彥指出,當我們已經成功茁壯為參天大木後,更應該要回頭照顧這些代表未來無限可能的新芽,讓他們成長壯大。所以,我們這一代可以擔任新世代的導師,提供資金、經驗,以及連結人脈資源,指導並投資年輕人,讓年輕人有發揮的舞台,因為給年輕人機會,就是給臺灣機會。

 

時時刻刻的學習
用感恩取代抱怨

 

在期許企業界能夠釋出更多機會之餘,蔡清彥也不忘勉勵現在的學生,在人生的態度上,「感恩」絕對遠重要於抱怨。他認為,當我們怨懟自身遭逢的一切不順遂與挫折時,其實正錯過了從中成長的寶貴機會,與其抱怨,不如時刻存有感恩的心意,「要感謝所有的發生與社會給的所有機會。」蔡清彥相信,存有正面思考才能在生命中有所斬獲。

此外,大學只是人生中成長與學習的過程之一,在這個旅途中必然會有波折,若是得以達到自己設定的目標固然極好,即便失敗了也不會是白走一趟,因為一路上所經歷的都將是值得珍貴對待的經驗。在這個比拚學歷頭銜的時代,蔡清彥認為年輕人不要侷限於學歷的差距,而是要認真、持續地學習,「人生是一場持久賽,」透過不斷累積各種經驗和自身內涵實力,才能以「後力」在人生的舞台上創造出自己的時代。